开栏语
8月26日,前海即将迎来成立15周年。作为内地深港合作最紧密区域,前海已吸引近万港企入驻在区港人逾万人。他们为何扎根前海?又在此书写了怎样的双城故事?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前海“港”故事》特别策划,聆听湾区心跳,讲述同根之情,有敬请垂注!
前不久电影《水饺皇后》热映,刘逸轩看到主人公臧健和初来香港在湾仔码头推餐车卖水饺的片段,总会想到自己的爷爷刘永年。
刘永年祖籍中山,上世纪60年代学习厨艺,后移居香港。从一个推木车卖粥品和油器的小摊贩做起,到在元朗始创永年士多,逐渐发展为香港餐饮老字号,传承至刘逸轩这里已是家族第三代。
“我小时候,爷爷就经常讲家族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在香港扎根经营,但‘根’在内地,饮水思源、不可忘本。这种‘根’的意识,成为身份认同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国家充满深厚情怀与归属感,也让我一直梦想将品牌带回内地。”如今已是永年饮食发展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的刘逸轩说。
2024年底,刘逸轩在前海设立内地总部,不仅在店中打造永年香港文化体验馆和香港青年聚集的“社区客厅”,还区别于香港分散的“加工中心+写字楼+门店”模式,创新性地将办公、培训、展览、研发和小型加工中心集中一体,极大缩短管理半径。
“‘永年’寓意历久弥新,永远年轻。过去在香港,爷爷推木车叫卖时,靠的是‘一份面暖一条街’;今天在前海,我想用‘一碗面连接一代人’,让香港味道成为大湾区青年的共同记忆。”刘逸轩说。
“大湾区尤其深圳变化太大了”
刘逸轩还记得,小时候跟家人回中山祭祖,总会经过深圳。但那时他感受更多的还是“差异感”:不论深圳还是中山,虽然发展很快,但整体环境比如城市管理、卫生细节、服务意识等还是与香港明显不同,交通也不太便捷高效。
改变发生在刘逸轩从澳洲留学归来并参与家族生意后。此时,刘逸轩因采购、考察供应商或参加展会,频繁往来大湾区,他发现这个城市圈尤其深圳的变化太大了。“被‘深圳速度’震撼到,几乎隔几个月就有新地标、新商圈拔地而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程度极高。地铁、高铁网络也日趋完善,‘一小时生活圈’具象化了”。
2014年,刘逸轩也正式接手永年,开始用所学的酒店管理知识和西餐标准化理念开启了老字号的品牌化之路。此后十年,他通过盘下相邻空铺、打通扩张及翻新老店等策略,将原本面积仅70余平方米的元朗“夫妻老店”,发展至覆盖铜锣湾、尖沙咀、旺角、沙田、港岛等全港核心区域的知名餐饮连锁店,并建立了网上购物平台Cooking Mart卖香港非遗盆菜。
“我接管生意这年,前海梦工场也正好开园,香港创业圈曾因此掀起过热烈讨论,但那时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重塑香港本土业务上,必须要先稳住根基,而且前海那时仍在建设初期,政策细节、落地成本、市场风险尚未清晰,对中小型传统企业而言,跨出第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尽管没有第一时间行动,但刘逸始终留意着前海发展动向。
“前海让港企试错成本大幅降低”
随着前海从一片工地变成国际化城市新中心,2024年底,刘逸轩决定在前海梦工场设立内地总部,并为此多次来梦工场考察。“最深刻的感受是:这里不仅仅是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空间,更在努力构建‘港人生活生态圈’,让香港青年办公、社交、生活无缝衔接,让我确信在这里香港老字号可以‘自然生长’。”刘逸轩说。
得益于前海对港人港企在创业、税收、租金、融资和人才引进上的扶持措施,永年的内地总部在梦工场核心位置拿到总面积超过800平方米的空间,并区别于香港分散的“加工中心+写字楼+门店”模式,创新性地将“办公、培训、展览、研发和小型加工中心”集中一体,极大缩短管理半径。
“前海的政策让我们跨境经营的试错成本大幅下降,有了拓新的可能。同时,梦工场积累的物流合作方、基金团队,也让永年跳过摸索期,直接嫁接到成熟资源。”刘逸轩说,与其他门店不同,永年士多在前海打造的是快餐式茶餐厅文化综合体,门店里特别设有香港文化体验馆和艺术展示区,希望让顾客用一顿饭的时间,沉浸式感受香港市井温情。
“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非常开放,让整个市场的消费力强劲,商场里各种新品牌、新业态层出不穷,这让我意识到内地尤其是大湾区市场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内地消费者对香港老字号信任度高,他们追求‘品质怀旧’与‘新鲜体验’,港式情怀成为增值点,这正是永年的优势。”刘逸轩相信永年士多在前海能找到新的成长空间,并透露正联合另一香港老字号“坤记竹升面”,打造“米芝莲港味”,不日将在前海店面市。
“不想止步于'卖一碗面”
入驻前海8个月,与传统港式茶餐厅的运营模式不同,永年士多除了日常营业,还打破餐饮边界,参与举办了不少港澳青年节庆活动和公益活动,成为梦工场的“超级联络站”。
比如,在农历新年集聚近百位粤港澳青年共享“家宴”新春活动;举办融合香港非遗盆菜与内地宋锦工艺的慈善拍卖会,并将善款用于资助残疾人就业;接待了顺丰莲花助学基金会的高中生职业体验团,承接了香港民政局青年事务局的交流活动。
“这也是老字号的‘新使命’。”刘逸轩解释举办“尾牙家宴”“慈善盆菜宴”“实习启航礼”等活动,源于三重考虑,首先是以食为媒的文化融合。
“盆菜象征‘团圆聚合’、寓意‘家和圆满’,这些深港共通的饮食符号,能瞬间唤醒情感共鸣。2025年春节活动中,港深青年一起包饺子品汤圆,食物成了所有在地创业者的文化融合催化剂,大家互相交流,其乐融融。”刘逸轩说。
其次是希望打造“创业者的客厅”。“梦工场聚集众多港澳创业团队,他们有时需要非正式交流空间,让大家能轻松地讨论和放开思考,永年士多提供宽松的‘社区客厅’,让创业者边吃车仔面边谈合作,助力构建前海创业生态”。
“我爷爷常说‘士多不只是生意,更是街坊‘hea(粤语休闲的意思)’的地方。在前海,我们不想永年只是止步于‘卖一碗面’,而是希望从‘餐饮品牌’成为‘文化枢纽’,让湾区青年有个聚脚地。”刘逸轩希望未来能为更多香港青年赋能,承接更多“湾区青年行”活动,成为港澳学生内地实习“第一站”,带动更多港企到前海落地发展。
目前,永年士多在香港已有13间店,正规划开放加盟和联营模式;已通过电商覆盖全港的中秋盆菜、过年盆菜、瓶装秘制辣酱和麻辣酱等自研预制菜系列,将逐步复制到内地城市;今年已同时开业的永年士多深圳海雅店和南山店则回归茶餐厅模式的标准店来打造,也将复制推广。
“未来3年,我们计划在深圳以外的大湾区其他地级市建成10家功能复合的旗舰店。这些店也将设在具备港澳青年社群基础的商圈,虽规模小于前海总部,但均采用‘前店后厂’模式,集产品展示、门店经营、区域物流周转及本地化研发于一身,将成为服务周边城市的区域支点。”刘逸轩已给未来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路线。
策划/统筹:张玮
撰文:南方+记者 张玮 实习生 朱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