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强烈的使命感,莫伟轩或许不会在许多人看来该退休的年龄,毅然来深圳前海再次“创业”。
莫伟轩是香港60年代生人,却自上世纪80年代毕业后即投入科技行业,这在彼时把金融业作为择业首选的香港年轻人中极为少见。
此后30多年,他创过业、做过风投,在香港科学园工作了10年,带领团队设立多个初创支持计划、创投基金及引进龙头企业,见证了香港科技领域发展的良好起步,亦深刻认识到它的长短板。
2024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下称“梦工场”)面向全球公开选聘港籍高管团队,并面向港青港企推出“1元入驻孵化、5亿组建基金、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1510”升级发展模式,莫伟轩就在此背景下成为梦工场运营公司首位港籍总经理。
“深圳和香港都是国家重要的发展引擎,如果两地能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将大大提高大湾区创新科技能力。我希望通过专业、诚信、融合的理念,让更多香港科研高校机构、龙头企业、应用场景等落地,让梦工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港创新创业平台。”莫伟轩说。
“科创园区要搭建生态系统“
上世纪80年代,香港除了金融业外,出现了第一批私有化电讯企业,莫伟轩觉得有未来潜力,毕业后即投入科技行业。1995年,他在香港创业,几乎每周都会经深圳去广州。
2000年开始,莫伟轩敏锐地察觉到深圳制造业的变化,“出现许多高增值.高增长行业,传统制造业在向高端制造升级"。而此时,他开始在香港从事风投国际贸易,投资的行业聚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领域。2013年,莫伟轩带着投资经验进入香港科学园,并在这里了解到如何为科创园区搭建生态系统。
在香港科学园的十年,我们投资孵化的企业80%是香港企业,引入的是‘全周期孵化+耐心资本+跨境网络+龙头企业’策略。”莫伟轩逐一进行解释。其中,“全周期孵化”是从高校入手,为其提供“苗圃、孵化、加速、上市”的全链条帮助;“耐心资本”是设立基金,“我们成立了一只数千万港币的种子基金,但它可以撬动近20倍的社会基金跟投。”
“跨境网络”是搭建全球创新创业服务网络。“香港是个开放型城市,高校很多教授都不是香港人,而是来自各地和海外,所以科技企业也大多以国际市场作为蓝本”。而“龙头企业”则是通过引入香港机场等龙头企业助力初创企业发展。
“在一个完善的创新系统里,有初创小企业、加速企业、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对于生态圈很重要。我们用了十多年时间,把很初创的物理空间园区从以服务为主变成以生态系统为主。”莫伟轩说。而这一过程中,他也更深刻地了解到香港科技产业发展的痛点。
“比如,金融与房地产业占经济主导地位,高房价推高企业租金成本,产业结构和成本制约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缺失、科技人才存在断层与流失。而与之相对的是,深圳在科创领域则快速崛起。”莫伟轩说。
2021年10月6日,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构想。彼时,香港已开始在落马洲建设新的香港科学园,莫伟轩也被作为先头部队来到河套,助力科学园深圳分园设立和河套一区两园协同发展。
“香港未来的产业布局将呈现‘北科创、南金融’格局,我在河套待了3年,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前海也是深港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来这边可以更好地帮助香港科技发展,促进深港融合。”2024年9月,莫伟轩成为前海梦工场运营公司总经理。
事实上,莫伟轩对梦工场并不陌生,早在其开园运营时,他便来过,对梦工场印象深刻。但10年后,当他真正来这里工作时才发现,前海科创企业敢于创新、拼搏奋斗的创业家精神,比他想象中更让人意外和惊喜。“即便是周末,也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和科研人员仍在加班或走访”。
“深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心,扮演桥梁角色,而前海则是核心中的核心,既可以做香港和海外公司进入内地市场的跳板,也可以成为大湾区和内地公司出海的桥梁。”莫伟轩认为,如果深港两地能深度合作,将极大提高大湾区创新科技能力。
转眼间,莫伟轩即将迎来在梦工场履职周年。在前海管理局赋能梦工场“1510”升级发展模式的加持下,莫伟轩以往积累的丰富经历以及港式思维优势都得以释放,园区逐渐建设出可满足从产业园区向国际化创新平台转型的专业化职业化团队,詠藜園、永年士多、愈欣书店等港资品牌入驻则让园区“港味”愈发浓郁。
目前,梦工场与香港最具规模的两大科技产业园——香港数码港和香港科学园也逐步有了更密切的合作。比如,已与数码港开展了项目互推机制,209家通过梦工场遴选的项目中,就有53家来自上述两个园区。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睿思芯科为代表的一批梦工场入驻企业则在香港落地或计划落地。而这种“双向奔赴”,也将推动深港两地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
数据显示,前海梦工场现在园团队535家,其中香港团队453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香港团队占半。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9月开展项目遴选至7月30日,梦工场已接到超600家次港澳及国际企业报名,共开展9期深港专家评审评定,累计209家项目通过遴选,其中23家企业曾获得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以上荣誉,项目质量越来越好。
“到2025年底,希望梦工场能会同香港各方共同培育引进国际著名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外资高成长企业,让在园企业和园区生态质量全面‘提档升级’。2026年初,则计划将梦工场‘1510’发展模式带出海,重点面向中东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进军。”莫伟轩计划着。
来源:南方+记者 张玮